公历:

追梦高原——写在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藏两周年之际
文·图/西格

2012年初夏,阳光暖洋洋地洒向青藏高原,千山万壑披上绿装,阡陌间,金灿灿的油菜花恣意开放,青幽幽的青稞地抽穗扬花,一座座蔬菜大棚交织在田野中,蓝天白云下,雪域高原生机盎然。

这是游人眼中的西藏印象。在藏族百姓的心中,这个夏天因第六批援藏干部两年来的辛勤付出而孕育出新的希望。 在首府拉萨、在后藏日喀则、在藏民族的发祥地山南、在雪域江南林芝,在昌都、在那曲、在阿里,第六批1009名援藏干部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全力推进对口援藏事业的深入发展。

◎ 山东力诺投资日喀则一期1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

改善民生,让农牧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走进拉孜县扎西岗乡苏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雕梁画栋、色彩艳丽的藏式新楼房,村前翠绿的山坡和村后湿漉漉的草坪把新村点缀的格外漂亮。村子周围,驻村工作组试种的马铃薯、萝卜、油菜、青稞、树木长势喜人,比起年初的风沙肆虐,现在的环境简直是世外桃源。

“我们村有200多年历史,原来祖祖辈辈都住在山沟里。”村支书拉巴指着大山深处说,“过去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又矮又黑,夏天下雨不敢住屋里,去年倒了好几间,地里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去年国庆节整村搬迁到这里,过去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这么好的房子。”

由于环境恶劣、土壤沙化、资源匮乏等原因,苏村16户人家有12户贫困户、4户特困户。2010年6月,上海第六批援藏干部经过深入调研,确定了整村搬迁,让苏村彻底摆脱落后现状的方案。

新村里,人畜饮水、通村道路、电力设施、土地开垦、灌溉水源等配套设施在有条不紊地建设,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有保障。村民需要的,援建干部早已安排好;村民没想到的,援藏干部也早就有了三到五年规划。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拉巴满脸皱纹笑成一朵花,“新房子好!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上海援藏干部!”

◎ 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西藏组织部副部长何新红(前右)在昌都县大黄生产基地调研。

拉孜县民生工程建设是第六批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山东援藏干部进藏后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投资1800万元的“白朗县城供排水及防洪工程”,新建地下机井、清水池、供水机房、综合楼、供排水管网等,实现了县城及周边村庄24小时供水,同时也化解了雨季泥石流对县城的威胁。据了解,第六批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各援藏工作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农牧民安居工程、发展特色农牧业、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70%以上的援藏资金投向了民生工程。2011年,北京市援藏开工9个涉及民生的大型项目,总投资约2.56亿元;广东省援藏工作队进入林芝不到三个月,就确定实施总投资8716万元的22个民生项目;浙江省援藏工作队实施了总投资达5亿多元的那曲农牧民集中安置工程,帮助1289户农牧民由设施简陋的土坯房直接过渡到现代化的居住环境;湖南省援藏工作队投资5000万元援建的山南地区体育场,结束了山南地区没有大型运动场的历史;陕西省2010年就落实资金7300万元,实施边境示范村和安居工程建设、中小学教育设施改善、乡镇干部职工食堂等项目;天津市援藏工作队实施的地质灾害搬迁暨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项目、重庆援藏实施的芒康、类乌齐两县新农村建设、自来水改扩建、学校改扩建项目等,受到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交通、农田水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牧民安居工程、基层村委会、卫生所和图书室等民生项目建设,犹如雨后春笋遍布雪域高原,让农牧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 山东力诺投资日喀则一期1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

◎ 普兰县援藏干部奋战在抗击雪灾第一线。

招商引资,为西藏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从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镇驱车沿雅鲁藏布江蜿蜒东行十来公里,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厂映入眼帘,这就是山南地区利税大户—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

近年来,湖北的“华新模式”创造了全国援藏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成功典范,受到了胡锦涛、贾庆林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湖北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藏后,提出了要将“华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延伸,通过援藏干部牵线搭桥,湖北大冶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华新水泥集团公司水泥编织袋、搅拌站等3 个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并于2012年竣工投产。

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扩大援藏的内涵和外延,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帮助西藏发展、合作共赢,由单纯“输血型”援藏向“造血型”援藏转变,使西藏走一条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援藏干部一直在思考和尝试着的课题。

广东援藏干部充分发挥林芝地区资源优势和广东市场优势,瞄准产业、瞄准市场、瞄准双赢、瞄准提高援藏项目效能抓招商,精心组织“林洽会”,2010、2011年两届“ 林洽会”共邀请粤商156人次,签订项目12个,总投资金额近15亿元;福建援藏干部则利用厦门“9·8”投洽会和旅洽会等平台,在厦门、林芝举办招商和旅游专场推介会,邀请全国各地的客商到林芝考察、投资兴业,想方设法撬动民间投资。在援藏干部的引进协调下,众多“金凤凰”落户林芝投资兴业,大幅度提高了林芝地区年度财政收入,得到了西藏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西藏招商引资史上的历史性创举”。

2011年,日喀则大事喜事多,机场通航、拉日铁路开工建设、318国道拓宽,为日喀则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山东、上海、黑龙江、吉林援藏干部的积极努力下,山东力诺、青岛啤酒、上海超日国策、仁布县玉器加工、藏白酒加工、青稞食品深加工等几十家大企业围绕日喀则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生态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进行项目考察和投资洽谈,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

在藏北、藏东,在拉萨、阿里,援藏干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一家家企业进驻高原,一个个项目相继启动,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雪域高原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 苏村村民兴高采烈搬新家。

突出特色,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

一座巨大的恒温保鲜库矗立在横跨雅鲁藏布江通往南木林县的桥边,远处,山东省第六批援藏投资1.59亿元建设的重点项目—雅江北岸综合生态开发区内机器轰鸣,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牧草种植、畜牧养殖、特色加工、生态休闲于一体,彻底改变雅江北岸生态,造福当地群众。

南木林县“艾玛”土豆在西藏享有盛名。长期以来,当地农户一直靠挖地窖储存土豆,保存时间短、季节性强。“如果将土豆储存起来,到淡季投放市场,反季节交易,一下子就能延长土豆市场占有时间。”南木林县委书记秦维强对记者说。2011年10月份,山东援藏投资300万元,建起了储存能力1000吨、日喀则地区第一座恒温保鲜库;2012年,援藏队又为当地群众配发了37台土豆播收机,推广机械化作业。2012年,“艾玛”土豆预计总产量将达到2.15亿斤,仅土豆一项收入就达2亿元左右。

援助拉萨市的江苏省则利用地缘优势,借鉴江苏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拉萨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安排援藏资金1.08亿元扶持拉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孜、曲水工业园区发展。2011年,“一区三园”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工业增加值5亿元、销售产值16亿元,园区税收突破1亿元。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孜工业园升格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西藏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域冰峰、群山万壑间星罗棋布的万顷碧波,藏西的苍茫高远、藏北的雄浑辽阔,布达拉宫千年的历史,藏传佛教的古老神秘,无不吸引着全世界旅游爱好者的眼球。如何使西藏百姓从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中受益,也是第六批援藏干部着力解决的问题。

广东援藏工作队投资5500万元建设的林芝县米瑞乡至鲁朗乡旅游环线公路,是西藏首条乡村旅游公路,这条路将串联30多个景点,带动11个村的农牧民吃上“旅游饭”;安徽省投资3200万元用于措美县哲古湖、浪卡子县羊卓雍湖和错那县勒布沟景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河北省援藏工作队安排资金扶持日土、札达两县旅游产业发展;吉林省援藏工作队以发展陈塘旅游经济为契机,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打造陈塘夏尔巴文化特色;辽宁援藏工作队强化那曲地区优势产业的集中度,增强那曲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突出特色,着力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是第六批援藏的创举,如今,随处可见的特色产业正改变着、丰富着西藏百姓的生活。

◎ 山东省捐赠的农业机械穿梭在白朗县田间地头。

继往开来 开拓创新

2012年6月,在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藏两周年之际,中组部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新红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第六批援藏干部情况。

总体任务:第六批援藏干部是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进藏的,援藏工作也是在前五批基础上开展的,和前五批相比,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前几批也不尽相同。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援藏工作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把更多财力投到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上,把政策资金更多向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倾斜;去年7月,在拉萨召开的对口支援西藏、青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对援藏工作提出了“五个始终”的要求,为第六批援藏工作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各援藏工作队积极探索建立援藏工作长效机制,统筹推进经济支援、干部支援、人才支援、教育支援、科技支援、企业支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援藏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把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改善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坚持对口帮扶与互利合作相促进,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努力使援受双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长到2020年,并且建立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求各对口支援省市的年度援藏投资按本省市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安排,这一点既保证了不断推进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所需资金,又免除了过去援藏干部需要回内地跑资金、找项目这个环节,使大家可以专心在藏工作。建立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后,第六批援藏资金将达到78.5亿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援藏干部任前培训: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中央国家机关、各对口支援省市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选派工作。根据中组部的要求,各地采取了扩大规模、改善结构、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把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选派到西藏工作,使他们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优秀干部的选拔进藏和培训上岗,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组织保证。

“郡县治,天下安。”县委书记的岗位非常重要。中组部组织第六批援藏县委书记进行任前培训,是援藏工作开展15年来的首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李源潮同志亲自安排培训班的有关事宜,亲自和援藏县委书记座谈交流,培训班教学内容涵盖了西藏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培训,使援藏县委书记对西藏区情县情民情认识更加深刻,提高了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当地干部对第六批援藏县委书记的评价是进入角色较快,有长远规划,保持了较高的在藏率、在岗率。

举措创新:前五批援藏在干部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结前五批经验的基础上,第六批援藏加强了干部队伍管理,特别是严格管理、强化考核、完善政策、建全机制。

2011年,中组部、人事部出台了《对口支援西藏干部和人才管理办法》,印发全国执行;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制定了《援藏干部考核办法(试行)》,并于今年4月开展了援藏干部中期考核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援藏干部的考核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对援藏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区党委组织部还制定了定期召开援藏干部领队座谈会制度,加强各援藏工作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区党委组织部周日接访制度,形成交流、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各援藏队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请销假制度、援藏项目管理制度和医疗保健制度等;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组建自我管理小组,加强自我管理;组织部还会同自治区相关部门,交流信息,拓宽干部管理信息源。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援藏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得到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的充分肯定。

先进典型:中央政研室援藏干部舒启明连续三批援藏,工作兢兢业业,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曲水县委书记周广智是江苏第五、六批援藏干部,5年多来,周广智为推进曲水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自治区优秀县委书记”荣誉称号,中央领导多次就其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察隅县地处边塞,争议地区多、边防斗争复杂,县委书记郑新强力排众议,花大力气、加大力度在全县开展国防动员工作,2012年1月16日,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亲自为他颁发了“全国国防动员建设2011年度人物提名奖”证书。此外,还有12人次受到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奖励。

◎ 企业纷纷落户达孜县工业园区。

雪域高原 镌刻大爱

西藏地广人稀、空气稀薄、高寒缺氧,进藏后,援藏干部需要克服高原气候不适、语言不通、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面对困难和挑战,全体援藏干部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饱满的工作热情,带着新的工作理念和作风,与当地干部群众融为一体,为增进民族团结和推进西藏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3月12日凌晨,扎墨公路突发雪崩,广东省援藏干部领队、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李雅林第一时间率波密县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公安、武警官兵一道,成功将10 名被埋人员全部救出;在阿里普兰县雪灾抗救灾工作中,陕西援藏干部、普兰县委书记黑树林与霍尔乡帮仁村三组牧民一起,在齐膝的积雪中步行赶着牛羊转移……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在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现场,处处闪现着援藏干部们的身影;在地震、暴雪、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援藏干部冲锋在前,查看灾情,他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他们主动捐款,奉献爱心,与灾区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合力抗灾的动人之歌。

蓝天下,蜿蜒曲折的雅鲁藏布奔流不息,滔滔江水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回顾漫漫征程,一路辉煌一路歌。对于援藏干部来说,两年是一个时间与情感交汇的结点。两年的日日夜夜,西藏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和藏族同胞建立的深情厚谊也逐渐融入到血液中,而援藏事业,也成为他们一生最崇高的理想,他们用对祖国的忠诚和对西藏人民的满腔热情,追梦高原,谱写着祖国大家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恢弘乐章。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