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德央夏
高耸的白宫宫墙
香灯师每天都要检查酥油供灯,严防火患
已经清理完的布达拉宫大殿
布达拉宫是我国著名的土石木结构的建筑之一,是西藏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堡,灵塔殿和藏传佛教寺庙融为一体的建筑群,是藏式建筑最杰出代表。经过十多年的维修,布达拉宫更加雄伟壮丽,巍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上。近日,我们在德阳厦广场采访了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处长强巴格桑,他对记者讲了在维修布达拉宫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强巴格桑60多岁了,参加工作40多年,到布达拉宫管理处担任领导以后,他的心里只有宫内文物安全、古建筑的保护,还为协助布宫的维修立下了汗马功劳。管理处全体人员在他的带领下,为布达拉宫的维修和文物保护做出了贡献,国家领导对他们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来参观的外国政要也伸出姆指一个劲的“OK”!
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处长强巴格桑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
一年接待游客70万
布达拉宫管理处有工作人员40多人,僧人近70人,他们日常工作量最大的是布达拉宫上千间房屋和数万件文物的清洁卫生、安全保卫、防火防盗工作和接待每天前来朝佛的信众和参观的游客等等,这些年,为了使布达拉宫维修工作进展顺利,各殿堂中摆放的文物腾、运、搬、摆等这个“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由他们百十来人完成的,而且从未出过丝毫闪失。
先说这接待工作。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穷达说:“布达拉宫是西藏的一个窗口,每天都数千朝佛的游览的人进出布宫。这年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农牧民手里有活钱了,信教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也希望精神生活有所满足,所以,近年来其他地区来朝佛的藏族群众多了起来;去年青藏铁路直通拉萨,交通便捷了,内地旅客大时不时增多;国外游客数量也是与年递增。因此布达拉宫的接待工作繁重了许多。每天,尤其是旅游旺季,来朝佛、旅游的人多达四五千,而布宫每天接待能力只有3000人左右。
为了做到“边维修,边开放,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将参观者分流,从两个门进,走设计几条参观路线,避免人们同时集中在一个参观点上;为了使更多的参观者能够瞻仰布达拉宫,我们还延长了开放时间,早上七点半至下午六七点钟,一天长达11个小时。为保障安全,降低隐患,我们在增加保安人员、加强人防力量的同时,旅游旺季征得大家同意,减少工作人员的休息日、安排干部职工到殿内值勤,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物安全管理和旅游接待服务工作上。算下来,2006年我们接待总人数达69万多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35%。
来参观的人多了,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特别令人佩服的是年岁已高的香灯师仁增多吉、土登强巴和列谢等僧人,为管理布达拉宫献计献策,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香灯师。他们不仅努力钻研佛学和西藏历史,还刻苦学习汉语和英语,做到了用娴熟的汉语和英语解答来访者的提问,被人们称赞是布达拉宫的活字典。最近香灯师又联名向管理处提出逢周五下班后清理布达拉宫山上的塑料垃圾,美化、清洁布达拉宫的环境。
香灯师曲扎
香灯师曲扎对记者说:“我们负责清理布达拉宫东大殿,那里的垃圾堆了有几十年,老鼠屎和尘土成堆,散发着非常难闻的臭味,就是戴上双层口罩也挡不住,呕吐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还因尘土过敏身上长了红痘,刺痒以至发炎,就这样大家仍然坚持着,克服着,最终将那里清理干净了。”
布达拉宫香灯师每周星期五下班后义务捡拾垃圾
2006年,布达拉宫管理处先后接待了许多重要参观团,有中央、国家级的领导;有来自斯洛文尼亚、菲律宾、美国、捷克、英国等外国首脑、官员和政要;接待国内外媒体的采访更是司空见惯。在给观众讲解布达拉宫及西藏历史的同时,也讲解中国现行的民族、宗教、文化政策,特别是中央政府对西藏文化、文物工作的重视情况以及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这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情况,反响很好。
日常维护,水滴石穿
香灯师每天都要检查酥油供灯,严防火患
管理处副处长丁长征介绍说:“去年,我们管理处加大了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力度,加强了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对红宫主体建筑的外窗台进行了全面的修补,累计面积有130㎡;对扎康大殿后侧墙体因渗水造成墙体开裂、松动的部位采取了砌筑护壁墙、修建排水道等加固修复措施;修补了后山坡道石板路面。洗刷殿内油垢的阿嘎土地面50㎡;清理殿堂垃圾5吨多。修补了强康局部壁画的彩画;对十三世灵塔殿内的所有佛像等文物刷了金。更换了东、西日光殿所有采光窗户;投资100万元完善布宫城下绿化工程。帕巴拉康金顶脱色老旧、支撑木构件局部出现残损,经请示,他们从信众供奉中抽出80余万元,进行了残损木结构的更换、彩绘及整体刷金修补作业;对德丹吉50多平米的木结构顶棚进行贴布防尘处理;东大殿内添置了坐垫、卡垫及方桌等配套设施。全年制作和加工建筑构件达140余件。
为
了节省开支,宫内的门帘、窗帘、室外挂的香布有了破损,都是由那些香灯师们一针一针缝补起来,闲时他们还做新的帘挂备用。
这是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中,文物搬迁问题的焦点,也是人们担心和关心的热门话题。
在近十多年布宫维修期间,管理处的全体僧俗人员一直担负着宫内文物搬运的重任。文物要搬出时必须登记它的名称、尺寸、重量、质地,但这一切都要一项项地用尺量、过衡器、做鉴定等,最后才能装箱。要知道,布宫内的陈设文物和仓库文物数以万计,如此大规模地登记、搬迁、装箱、回迁、摆放,在布达拉宫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而且如此长时间的大工程却没有丢失一件文物。
消防人员下班之前检查各殿堂的香炉
在组织认真学习文物法规、工作守则及保管知识的同时,管理处要求大家熟悉文物库房的内部结构和藏品位置,在原有的保管条例基础上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清扫了文物库房。
为配合布宫维修,实施了地垄的勘查探挖作业,近年来他们共发现了67处新地垄和其中存在的险情,给负责维修方面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了信息,为加固布达拉宫基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副处长丁长征自豪地说:“去年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部分文物进行修补,其中小型佛像就有640尊,还完成了冲热拉康650部经书的整理、编目和造册工作。搬迁佛像4800多件、经书1000多部;对400余部经书进行整理后编排到书架上;将500多部空号、错号的经书,找准位置重新编号排序。完成了布达拉宫精品文物展撤展文物和赴美撤展文物共100多件次展品的复位作业和交接手续;顺利、准确地完成了43件赴德文物展品的挑选、登记及移交展览主办方的有关手续。开展标准化文物建档工作,完成4680件佛像文物的拍照、登记和电子文本的制作。”
爱护文物重于生命
布达拉宫的厨师们正在厨房工作
搬运文物,特别是几万部经书从高达三四层楼的架子上搬上搬下时,非常危险,一不小心连命都搭上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的经书上面落满了灰尘,整理时就是戴上三个口罩,尘土照样进到嘴里,都成了土人事小,个个都被呛得直咳嗽,甚至咳得胸部疼痛。一部经书几十公斤,一个小伙子勉强背得动,可是这几万部经书,管理处的百十来号僧俗人员要一步一步地从一楼背到五六层楼,再背回原处陈设,磨穿了多少双鞋不说,多少人的背都是磨破又结了痂,结痂了又被磨破。搬运中发现原来的包经书的布和捆扎带有些已不能使用了,管理处组织香灯师一部一部地整理和更换,问他们更换了多少,他们却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的都已更换,现在那些经书已经被包裹得很妥帖了,我们尽责了。
说起佛像的搬运,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难度很大,有的是体积非常大,泥塑像又很沉,搬运起来得十分小心。一个殿堂里大小佛一两千尊,不仅要搬运还得填表登记,佛殿维修结束时,又要按原样、对编号,确认无误后放回原处,有时一个殿堂要花二十多天时间才能将所有文物归位。
在西藏人人都知道布达拉宫,可至今布达拉宫有多少间房都还是个谜。在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记》中说是有1000间,事实上这只是个虚数。为了揭开这一谜底,也为更好地进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文保科的次卓噶等人一直在做对红白两宫进行房间等相关事项的统计。
无论是经书、房间还是佛像等文物,布达拉宫的清点工作已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讲,清点工作比维修工程还要浩大,还要艰巨复杂。
强巴格桑说,我经常告诫全体职工和僧人,安全保卫甚于生命。他们坚持每天查库,对红宫、扎夏安排夜间值班,各施工地段坚持经常性的检查和巡逻,堵塞漏洞,消除事故隐患,在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安全系数。对宫内的每一个殿堂和所有附属建筑经常进行安全检查。成立以保卫、电工、香灯师、消防人员为主的联防队,分片包干,随时检查巡逻。
外国游客在购买布达拉宫的简介
布达拉宫的安全事关西藏大局,布达拉宫人也是警钟长鸣,狠抓安全工作,坚持并加强了领导带班制、24小时电视监控跟踪作业制、安全巡逻制、查库登记制和临时借宿人员登记制等。对维修点、文物库房等重点要害部位,通过定点、定人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实行区域分片负责制的同时,加大闭宫前的清场巡查和安全巡逻;加大跟踪监控,有效地打击了专门偷盗供钱的不法分子;启用安检设备,严格安检作业,杜绝了参观朝拜者携带危险品;重视消防工作,增加消防大队经费,及时更新灭火器材;加大门票检查力度,以杜绝票贩子利用假票假证损害游客利益。
记者在布达拉宫采访时看到,国家投巨资进行维修的同时,还安装了监视器、防盗和防火警报装备,据了解,仅这项工程国家投资470万元。强巴格桑说,虽然安装了现代化的设备,但绝不能放松警惕,保护布达拉宫文物的落脚点仍然是人。
当我离开布达拉宫的时候,想到这里记录了西藏从公元七世纪到民主改革以前的历史,赞叹这里整地保存了这1300多年的历史,赞美这个世界佛教文化的宝库、藏文化之圣殿,更佩服、敬仰工作在这里的毫不懈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