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珠峰马车队

 整装待发
整装待发

14岁的扎西是马车队里最小的车夫

马车夫大合影
马车夫大合影

  14岁的扎西是珠峰马车队50个成员中最小的马车夫。

  马车队的营地在海拔5010米的绒布寺脚下的一片空地上,与寺庙就隔着一条公路。营地旁边不远处有珠峰住宿条件最好的宾馆和最温暖的观景台,隔着房间里明净的大玻璃就能清楚地看见珠峰,所以绝大多数游客和登山者都会在此处逗留或住宿。

  营地上扎了二十多顶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的帐篷,共有50个马车夫,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14岁,还有4位是女性。每天早上五点左右,扎西和同伴们就要陆续起来,将草料和水给他们的伙伴——马准备好。有时还要给伙伴补充一点“细粮”,在草料里加上一些饲料,马得吃饱才有力气在这海拔五千多米、又冷又硬的地面上拉动那沉重的马车。

  等马吃上了早餐,马车夫们这才舀上一碗糌粑,和上酥油茶,捏巴捏巴随便吃下,然后,这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剩下的事就是按排号顺序等待调度员的呼唤了。


每年最多轮得到一次赶马的机会

绒布寺的尼姑在打茶熬汤
绒布寺的尼姑在打茶熬汤

  马车队的组建主要是出于环保的考虑,以绒布寺为界,再往上就进入了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所以从2002年起,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严令禁止机动车进入,组建了环保马拉车队。管理局统一制作了50辆全木结构的“马拉环保车”,车夫自带马匹,由扎西宗乡30个行政村的一千余户贫困人家轮流入队。

扎西和他的乘客
扎西和他的乘客

  扎西是定日县扎西宗乡人,今年念初一,不太说话,眼中还满是稚气,小小的身体看起来是那么的弱不禁风。我问他为什么来赶马车,家里的大人呢?他说爸爸到外面打工去了,他是家里的老大,爸爸不在时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赶马车的活儿全村的人都想来做,因为一个周期(12-34天)下来能挣900块钱,而在外面打工干一些很累很重的活儿,一个夏天才能挣700来块。

  只不过马车夫的名额很有限,整个扎西宗乡30个行政村有一千多名季节性车夫,而每年只在登山和旅游的4月至10月里才需要马车,每次上山赶车的周期以20次为限,满了就换下一拨。

  即使是这样,能出车夫和马的家庭每年最多也只轮得到一次在珠峰大本营到绒布寺之间赶马车的机会。


千奇百怪的栖身之所

破旧但温暖的房车
破旧但温暖的房车

  这次正好轮派到扎西家,“不来就太可惜了!”现在正好又是暑假,所以再苦再累小扎西也带着自家的马来了。我问其他人扎西赶马车的技术怎么样,年岁较大的丹增大声说:“小家伙聪明灵活得很呢,马车赶得溜溜的,又讨人喜欢,不像我们这些老家伙,笨得像驴子一样!”帐篷里20来位马车夫挤在一堆牛粪火前哄笑起来,黑暗中我能看见他们雪白的牙齿和闪亮的眼睛。

  这是营地中最大的一顶帐篷,军用的帆布材质,住了丹增和他的三个同伴,里面有一些最简单的炊具和睡觉用的铺盖。

  其他人的栖身之所千奇百怪:有户外旅行的专用帐篷;有自己用几张雨布缝起来的简易“居所”;还有用一辆废弃的中巴车车壳改装的“房车”;最简陋的,是用一根木棍支起两张塑料布,最高处只有一米多点、仅容一人蜷身而憩的“窝棚”。

  车夫们大都在晚上十一、十二点睡觉,在这5000多米的高度,即使是夏天,入夜以后气温都会降至零下,简陋的帐篷只能起到一点遮风挡雨的作用。他们没有鸭绒睡袋,条件好的,最多能烧点牛羊粪取取暖。

  但是,“这比在外面打工轻松多了,收入也好一点”,所以,大家都盼着来赶马车。

一个周期下来马会瘦好几斤

马儿每天的早餐都要加点精细的饲料
马儿每天的早餐都要加点精细的饲料

  从绒布寺到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那8公里的路段,只能乘坐环保马车,除非你可以像一些体力好的老外那样——走路。不过那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到珠峰去的人很少有完全没有高原反应的,还有不少反应剧烈的人,躺倒在珠峰宾馆里,连从观景台望一眼珠峰的力气都没有。

  不光人会出现严重缺氧,连海拔仅低几百米的附近村子里的马匹,在这里干活都大不如以往。平常在村子里一匹马的负重大概是500公斤,可到了这里,最多也就200公斤。所以每辆马车限载两人,不过有时从大本营下到绒布寺的马车会带上四个人,因为是下坡,马会轻松很多。

  虽然主人精心喂养草料,一顿也不会让马儿饿着,但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里工作,一个周期下来,马少说也会瘦好几斤,多的能掉十几斤肉。至于赶马人会掉多少斤肉,我没有问,估计少不了。

  从绒布寺到珠峰大本营8公里的路程,马车要走一个半小时,不在大本营过夜的游客上去后,通常要逗留一到两个小时,这样赶一个来回是四到五个小时。如果客人在大本营住宿,车夫们就在第二天按约定的时间去接他们的客人。

  车夫们告诉我,在珠峰旅游最旺的季节,他们最多一天有跑四趟的,不过“马会受不了,跑多了体力不行”,车夫们很心疼他们的伙伴。

  而且,快入冬时气温寒冷,水冰凉,马喝了容易生病,营地里还因此死过两匹马。通向大本营的公路是沙石路面,非常硬,马走在上面很难受,四踢必须钉上厚重坚硬的铁掌。有的家里刚出生不久的小马驹没人照管,只好由主人带着和妈妈一起来营地,吃干草、喝凉水受罪。

  我一大早去拍片时,天上下起了中雨,一匹拴在食槽旁边的小马驹全身湿淋淋的滴着水,睁着惊悸的大眼睛不安地望着周围,使劲挣扯着颈上的绳子,看了让人揪心。  
   

一个周期可以挣700元

马儿是车夫们最好的伙伴
马儿是车夫们最好的伙伴

  今天早上,小扎西排到第一拨,他和其他几辆马车早上八点就在雨中上了大本营,去接昨天晚上住在大本营的那批游客去了。扎西上山9天了,

  这已经是他的第12次活儿了,再有8次,他就该和这一批同伴收拾行李赶马回家了。

  调度员丹增塔杰告诉我,今天早上是因为下雨,没什么游客上去,平时好多游客会在六、七点就往大本营赶,去看日出。他经历过的最多一次,

  一天调派了89趟车,“腿跑软了,嗓子也喊哑了”。27岁的丹增塔杰会说藏语、汉语、还有一点简单的英语,他和另一名调度员的工资是每趟60元车费里的4.5元。

  扎西今年念初一了,算术算得很清楚:他们每跑一个来回的收费是60元钱,这里面有10元要交给自己的村子里做基金,4.5元给调度员,0.5元是一张需要赶车人购买的什么票据,剩下的45元才是自己的。一个周期下来能挣到900元,除去人和马的粮食,纯收入能拿到700元。

这就是通往大本营的路
这就是通往大本营的路

  这700元可不是小数目啊!对于扎西和他们乡里不少家庭来说,这可以占到他们一年现金收入的一半了!

  珠峰保护区包括4个县,人口共8.2万,3/4的家庭属于贫困户,30%的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占保护区人口50%的定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离珠峰最近的扎西宗乡因为旅游的带动,经济状况比其他乡稍好一些,但贫困人家的年收入也只有一千多元,家庭财产一般不足千元。

  扎西和这拨马车夫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扎西宗乡的。

  我问他们有没有小费收入,他们说有时老外会给个五块十块的,但坐车的客人当中,大多数是内宾,老外喜欢走路。
   

他们跟珠峰是如此的亲近和谐

这也是个栖身之所
这也是个栖身之所

  我往大本营去的时候,半路上迎面遇到扎西赶着马车接了四个客人下来。身上披了件墨绿色雨衣,衣袖长过手,脸上沾着雨水,小小的身躯几乎淹没在游客们蓬松鲜艳的羽绒服里。

  他勒住马车让我照相,马儿停下来喘气,哈出的气是白色的。游客们不太情愿的缩在羽绒服里,我有些歉疚,赶紧在雨中艰难地摁下快门。我戴着毛线手套,手指仍冻得僵硬。

  后来胶片冲出来,我仔细看了看画面里的小扎西,他黝黑的小脸有一点害羞的神情,但他小小的身躯却是在场所有人中最舒展、最自如的一个!

  一种民族的坚韧与干练,在这极为恶劣的环境中显现出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由艰苦造就的无惧与无畏,也令我们这些外来人相形见绌。

  珠峰是如此的显赫,可是生长在珠峰脚下的人们却是如此的困苦和不受关注。

  所有人都以看到珠峰或是来过珠峰为荣,只因她难以企及。当我们身着上好的羽绒服,携带着专业的户外装备喘着粗气来到珠峰脚下、回去以后得意忘形地向人炫耀的时候,没有人会意识到:这群一贫如洗的马车夫、这些生活在珠峰脚下的贫苦的人,有一点他们比我们富有得多——他们跟我们无法企及的珠峰是如此的亲近、如此的和谐。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