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天路彩虹──青藏铁路列车采访侧记

文 / 白玛

在地球上最高的地域,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蜿蜒前行,它突破生命禁区,穿越莽莽昆仑,飞架裂谷天堑。6年过去了,这条被喻作“天路”的传奇依旧继续。青藏铁路不但搭起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沟通桥梁,也承载了中国铁路人“海拔高,标准更高;天路长,情意更长”的高原精神,成为青藏高原上的致富线、团结线、幸福线。8月6日至8日,记者乘坐从北京开往拉萨的T27次列车,亲历“天路”,收获良多。


◎ 青藏铁路大桥。 史根平 摄

   绿色长龙护天路

进入站台,笑容可掬的列车员立在车厢门口。我看着眼前的这列绿皮车厢的火车,有些疑惑。在我浅陋的认知中,绿皮车似乎是七、八十年代火车形象的代言,为什么青藏专列也是绿皮车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在列车上采访了京藏车队党总支书记李宁。

“这列车的车体是德国进口的,内置设备部分为青岛四方集团制造。车体外漆必须满足青藏铁路运行的特殊要求,具有防紫外线、抗风沙、耐温差的性能。外漆之所以是绿色,主要是考虑到运行在青藏高原时与大自然的整体环境更相适,同时在穿越可可西里时也一定程度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扰”。

不仅如此,京藏线对列车上相关系统进行了全新设计,首次在列车上实现废水污物零排放。在车厢连接处我看到了列车上常见的污物收集装置和废水收集装置,但有一个垃圾压缩器装置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据列车长席伟介绍:“这趟列车行驶时间长,停靠站少,我们必须靠这个设备将大量垃圾进行压缩处理”。此外,厕所集便器和污水处理系统也是进藏列车一大特色。厕所集便装置采用真空式,采用新型的真空喷射器,解决了高原低气压对集便系统真空度、抽取真空时间和冲洗循环的影响。席伟车长介绍说,“这样一来,既保证列车厕所卫生,又保护高原净土不受污染”。

列车运行到西宁至格尔木段,放眼望去遍地是大片的沙石和沙漠区。在这些风沙区,有大片麦秸编织的草方格,还有用碎砖、石块甚至盐碱土块筑起的石方格,有的草方格内种植了耐寒耐旱的骆驼草。青藏铁路自建设以来铺设了多达数百平方公里的防沙固沙区,由于多年的持续阻沙、固沙和绿化,铁路两旁的植被正在不断地向西延伸。同时在青藏铁路沿线采用多种方式种植适合高原地区生长的各类树木、花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铁路沿线披上了绿装。青藏铁路全线还开辟了33个藏羚羊通道,保证藏羚羊安全迁徙。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监测显示,近年来大批量的藏羚羊通过动物通道迁徙,已经度过了对青藏铁路的适应期。

   人文设计保平安

站在车厢连接处,我仔细打量,发现车厢门的设计和以往乘坐的列车车厢门有所不同。“青藏列车采用的是密封式车体钢结构和密封式折棚风挡,塞拉门是双唇密封式结构,并对与外界连通的接口采取了发泡和热缩处理的方式。这样一来,既能加强车的防风沙性能,又保证了车内供氧效果”李宁书记介绍说。

“那列车上是怎么进行供氧的呢?”

长达1142 公里的青藏线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约有960 公里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 米,旅客必须补充氧气。李宁告诉我们,青藏列车上的多项技术属世界首创,每辆列车的配置几乎与飞机一样,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是“弥散式”供氧,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供氧,使每节车厢含氧量都保持在23%,旅客如同进入“氧吧”;另一套是独立的接口吸氧,如果有旅客需要更多的氧气,可以随时插上导管进行呼吸,以免旅客出现高原反应。

此外,在海拔高达5000 多米的唐古拉山口附近,由于云层低,雷电常常在地面滚过。根据这一特点,青藏列车通过降容、提高电气产品的耐压度、提升绝缘防护等级等措施,有效预防了高原地区特有的“地滚雷”。同时,青藏列车首次装用防雷系统,一系列的设备装置保证了客车与客车之间、客车与大地之间形成等电位,有效地防范雷击影响。

在开阔的车窗前,旅客们纷纷举起相机对着窗外的高原美景“咔嚓咔嚓”。一位女旅客拿出镜子又开始涂抹防晒霜。李宁书记告诉我青藏铁路列车车窗玻璃选用的是低辐射中空玻璃,紫外线透过率不超过13.3%,经过滤后,车内紫外线强度与平原环境下基本一致,而且能有效抗击高原风沙。“那我就不用涂50 倍的防晒霜了?”这位女旅客闻声而来。“是的,呵呵”李书记很肯定地回答她。


◎ 整洁的餐车。 谷跃东 摄

同时,青藏列车在满足功能性和安全性基础上,处处设计体现人性关怀。列车长席伟带着我们查看列车,车体墙面上挂着藏族风格的藏毯壁画以及藏区的景点风光地图;每节车厢都设有紧急出口窗;卧铺是加宽的,保证了旅客坐卧的舒适度;硬卧车上还设置残疾人卫生间;所有车厢厕所内部安装了红色紧急按钮;车内设有工程师室,监视屏准确显示车上各种设备运行情况的详细信息;车上除配备供氧设备外,还配备医务人员、医疗器械及药品。不仅如此,软卧车、餐车加装了液晶电视,内置8套影视节目,可供旅客自由选择。充满藏式风情的餐车可以供应中、西、藏、清真四种不同菜式。同时,餐车增设酒吧休闲区,可使旅客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旅行生活。

雪域高原架金桥

陈晓红从2006 年起就开始跑这条线了,干过列车员、售货员、广播员。说起这几年来的感触,她笑呵呵的:“过去人家都说出国容易进藏难,现在进藏比出国方便多了。这几年感觉藏族人民富裕起来了,从他们的穿戴和在列车上的消费水平能看出来”。

据统计, 截至2012 年7 月31日,青藏铁路累计运送旅客5426.9万人次,运送货物24989.8 万吨。客、货运送量从2006 年的648.2 万人次、2491 万吨增长到2011 年的1060.2万人次、5164.3 万吨,年增长率分别为10.3%和15.7%。

在青藏铁路强大的货运能力、低廉的运输价格和便捷的运输方式的带动下,青藏高原的资源优势正逐步向现实的经济优势转化。青稞啤酒、高原矿泉水、牦牛肉制品、藏香、藏毯等越来越多的西藏特色产品通过青藏铁路走下高原,走向世界。而每一天,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商品,包括木材、轮胎、食品等在内的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源源不断地通过天路进入西藏,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城乡市场和群众生活。随着大批游客进藏旅游,青藏两省区的旅游、餐饮、零售等第三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青藏铁路沿线农牧民家庭旅馆、藏式餐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过去祖祖辈辈以传统农牧业为生的农牧民们开始兴办运输公司、开家庭旅馆、做导游,吃上了“旅游饭”。“我在西藏有个朋友叫卓玛,她的家里就是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开了家庭旅馆,到这个季节生意好的很,每天爆满呢!”列车员陈紫涵告诉记者。


◎ 搬运蔬菜。 谷跃东 摄


◎ 列车上的供氧口。 谷跃东 摄

统计数据显示,自青藏铁路通车后的2006 年至2011 年,青海省GDP 由641.05 亿元增长到1622 亿元,西藏自治区GDP 由342.19 亿元增长到605 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去年,国务院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作了调整,将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修建格尔木至敦煌、成都,拉萨至日喀则等6 条干线铁路及一些支线铁路。届时,青藏铁路的引擎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真诚服务送吉祥

新任列车长刘擘,保定小伙,在京藏线上干了五年,通过竞争上岗脱颖而出。李宁告诉我们,整个京藏线共有干部职工510 人,95% 都是复员军人,保证了青藏线上严明的政治性和纪律性,平均年龄只有28 岁。青藏铁路列车每车配备两位列车长,像刘擘这样通过专业知识考试、面试而成为车长的年轻同志还有6 位。

谈到在京藏线上遇到的最大困难,两位车长笑了笑,“最大困难还是高原反应。虽然在线上干了几年,高原反应还是有,有时在车厢低头扫地抬头就有可能流鼻血、犯晕。另外是睡不安稳觉,这个也不完全是高反吧,主要还是心里老惦记着车上的事”刘擘告诉我们。

“那你们是怎么克服的呢?”

“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方法,也不可能常年都吃药,主要还是靠自身的意志和坚持”席伟说。

刘擘告诉记者,列车上各个车厢基本是每15 分钟巡扫一遍,然后及时将垃圾进行压缩处理并安置好。“碰到洗手台、卫生间因为气压过低不下水,就得想办法哪怕下手也要疏通好。”

青藏列车一路上发生的感人故事很多,病人急救、孕妇急产的事情每年都会碰到,列车组处理这些紧急情况已经有了预案和经验。席伟告诉记者,今年正月初八,火车上的一位孕妇旅客忽然喊肚子疼,席伟立即指挥启动紧急预案,一切安排妥当后的五分钟,孩子就在列车员休息的包厢内顺利出生了,是个8 斤8 两的大娃娃。

“初八,8 斤8 两,是个有福气的孩子!”席伟说着,眼神里透着晶亮和喜悦。对于这些发生过的每一点一滴,列车长助理、流动售货员王升是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最近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列车会为当天过生日的旅客送上歌曲祝福和生日面。今年有位旅客带着一个孩子上车,列车员查验身份证的时候发现孩子当天刚好过生日,又通过了解得知这位旅客只是位保姆。席伟知道情况后,决定给孩子过一个真正的生日。中午的时候,悠扬的《生日快乐歌》忽然在广播中响起,列车员阿姨悄悄过来了,手捧着一只专门定做的漂亮的生日蛋糕,她的身后是一群列车员叔叔阿姨,大家围绕着孩子唱着快乐的生日歌。席伟说:“很多旅客也纷纷向孩子表达生日的祝福,大家凑在一起唱着歌,快乐的就像一家人。”

那一刻,列车组上的所有人忘却了高原反应的艰苦与心灵的孤寂;那一刻,他们在歌声中找到了自己的追求和价值;那一刻,他们与高原人民的心灵,更近了。


◎ 列车洗漱间。 谷跃东 摄

通过广大职工的辛勤努力,T27/8 次列车被中外旅客和广大藏族人民亲切地誉为“天路彩虹”、“英雄列车”。“没想过换线,在这儿干了这么多年早就有感情了。而且我的锻炼和成长都是在青藏线上,这里磨练了我的意志,开阔了胸怀,收获了很多难忘的友谊和感动”席伟说。
  青藏列车从唐古拉山旁边呼啸而过,在六年岁月的光影里延续着它的传奇。也许,最深切的工作感悟,只能是列车组上每个人独自心领神会,但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爱与奉献的信仰,却是这些坚毅的心灵共同的守望。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