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殊彬
5月藏北,雨水也多了起来。
那曲河峡谷中的牧草开始慢慢返青,成群的牛羊在山坡上吃着新鲜的嫩草,悠然自得。更让牧民高兴的是,又迎来了采挖虫草的季节。
5月26日,笔者沿那曲河而下来到了那曲县尼玛乡,与牧民一起体验采挖虫草的生活。
◎ 生长在草丛中的虫草。
那曲河的历史与地理
那曲河是怒江的上游,在不同时期她有“哈喇乌苏”、“嘉嫫俄曲”、“黑河”、“那曲”等不同的称谓,更有人考证那曲是《禹贡》所言之黑水。
行驶在那曲河畔,伴随两岸的秀美风光,黑河水蜿蜒奔流过雪山、草原、峡谷和牧人定居村庄,清晰的河岸线和圆润的怪石记录着这条古老河流的沧桑岁月,清澈的河水透着圣湖一般的碧绿。
沿那曲河行走的路途更有一处胜景——马蹄湾。过查龙电站走20多公里,那曲河划过一个优美的弧度,像马蹄一样踏在藏北草原。马蹄湾虽然没雅鲁藏布大拐弯那样雄壮,但她那接近360度的水湾绝对称得上完美。马蹄湾里草滩上没有想象中应有的人文建筑,也不需锦上添花,那牦牛群就成了最好的点缀,藏北牧区的景色和生活气息就这样显露着自然与和谐。
◎ 马蹄湾,那曲河的一个优美弧度。
尼玛乡海拔4200米左右,距那曲县有130公里,处于高山峡谷中,牧民居住较为分散,有9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1160户5746人。
与乡政府接洽后,乡里安排兽防站干部珠扎陪同笔者到位于政府所在地北面的西莫果村进行采访,时间略晚,商量了第二日的行程,就分头休息了。
与村民挤在一起躲避冰雹来袭
早晨9点我们骑摩托车出发,翻过一座山,溯一条叫当布曲的小河而上。但见山脚下五六辆摩托车杂乱地停放,远望山顶,隐约可见采挖虫草的牧民身影。
“我们往里面走,那边山好爬一些”。 珠扎对这一带的地形较为熟悉。他告诉笔者,有些山比较陡,上是上得去,但如果山上下了雪,就下不来了。
自然形成的道路有些颠簸,但摩托车足以通过,不一会我们来到了拉郎沟里的扎康巴山脚下,山上不远处就有牧民在匍匐前进,寻找素有“软黄金”之称的冬虫夏草。
◎ 生长在草丛中的虫草。
找虫草也是一个技术活,如果眼睛不亮,是很难发现杂错于蔓草间、与泥土颜色相近的草尾的。
◎ 旺布找到一根虫草,扎拉也凑过来观看。
当笔者喘着粗气,边爬边歇地来到采挖地点时,旺布已经采到了12根虫草,另一位村民扎拉上山不久,刚采挖到了两根。
“这里有虫草!”旺布就在笔者的附近发现了虫草。只见在他探着头的地方隐约有一个紫褐色、短短的小棍露出地面,那就是虫草的尾巴。找虫草也是一个技术活,如果眼睛不亮,是很难发现杂错于蔓草间、与泥土颜色相近的草尾的。
笔者学着他们的样子,跪在满是灌木丛、杂草和牛粪的山坡上,恨不得鼻尖都贴在地上,却一直没有发现它的身影。珠扎也纳闷地说,去年还找到了几根,今天怎么就找不到呢。
找着虫草上山,慢慢就爬到了山顶。扎康巴山海拔4800米左右,俯望群山、河谷,甚为壮观。
时间慢慢到了中午,刚才还是艳阳天现在却一阵冰雹来袭。高原天气多变,熟悉天气变化的村民早有准备,大家拿出大塑料布,并招呼我们也过去躲躲,就这样,男男女女、大人小孩挤在一起,抽烟的抽烟,吸鼻烟的吸鼻烟,有的索性裹起藏袍躺在地上。
冷风携着冰雹劈劈啪啪地打在塑料“帐篷”上,头顶轰隆隆的雷声让不少妇女发出“啊默默”的惊叹。到是小孩格外兴奋,挤来挤去发出开心的笑声。12岁的嘎玛仁吉和15岁的普琼次仁就挤在笔者身边,看到相机里的照片,不时露出俏皮的笑。这两个小孩都挖到了20多根虫草。
冰雹持续下了半个多小时,群山瞬间变得雪白。钻出拥挤、憋闷的“帐篷”,扎拉伸伸腰,唱起优美的藏北民歌,歌声在山谷回荡。不远处另一伙人仍躲在“帐篷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
◎ 牧民们躲避冰雹。
冰雹过去,阳光透过云朵洒落下来,草地上的冰雹慢慢变软。人们散开来,又匍匐在地上,慢慢寻觅。
山下的老人与小孩
村民们要到晚上8点左右才会下山,我们决定到山下去找留守帐篷的老人聊一聊。
“刚才山上打雷,担心的很,害怕有人会被伤到。”今年62岁的达吉住在乡政府所在地,这个季节特意来照看孙女。
邻居的一个小男孩今天也托给达吉照看。小男孩眼泪汪汪,刚刚因为想妈妈哭过一场。达吉抱着小男孩,领着小孙女走进帐篷,赶紧倒碗水安抚小孩的情绪。
“过去,在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时,这个山上是不准挖虫草的。”达吉告诉笔者,一是人们担心挖虫草会招来自然灾害,加上差税够多了,没人去挖虫草。刚开始挖的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的时候,供销社把虫草作为一种药材来收购,那时一斤虫草7 元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虫草价格不断攀升,采挖虫草才渐渐成为牧民的重要生产活动。
◎ 看护小孩的达吉。
采挖虫草时,劳动力多少很大程度决定家庭收入的多少,因此每家每户除了年迈的老人和幼儿在家外,基本都出去采挖虫草了。
◎ 嘎玛仁吉和普琼次仁。
达吉拿出油炸面食让我们品尝。虫草季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帐篷里也备满了各种生活用品:饮料、啤酒、干肉等等。
采挖虫草时,劳动力多少很大程度决定家庭收入的多少,因此每家每户除了年迈的老人和幼儿在家外,基本都出去采挖虫草了。
在另一个帐篷里,笔者还看到一个几个月大小的婴儿被裹在被子里,嗷嗷待哺,奶奶心疼地抱起小孩在低矮的帐篷里走来走去。
天色渐晚,采挖虫草的人们开始归来。达吉的儿子贡秋和儿媳买卓颇有收获,挖到了40多根虫草。小女孩凑到妈妈身边,麦卓抱了一会儿又放了下来,她开始准备晚餐了。
◎ 牧民们在寻找虫草。
虫草采挖回来还裹着一层泥土,趁天还没黑,牧民要剥去泥土,用牙刷刷干净,然后装在一个丝绸袋子里,慢慢阴干。
山谷里的帐篷炊烟升起,我们也踏上了回乡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