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林芝移民新村见闻


昌都三江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移民新村。

 


阿沛新村村委会。

 


一家一个小院,排龙新村一角,前面是次仁央宗的家。

 


过上小康日子的尼玛次仁夫妇。

 


搬迁前,地处大塌方地带的排龙村。

 

  二十七八年前笔者曾到过林芝八一镇的毛纺厂,记得那次是去开“工业学大庆”会。开会之余,只要有时间我们几个人就相约去爬山,用现今时髦话说就是享受自然、回归自然。茂密的森林、湿润的空气、山里树下长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蘑菇,树干上长着青苔、缠着藤蔓……林芝的山水美景迷住了我,让人心旷神怡,感觉好极了。

  时隔几十年,笔者又去了梦绕魂牵的林芝,这次不仅限于八一镇,还沿川藏线走访了许多地方,听到了许多故事,看到了许多新气象。

  印象最深的是,从工布江达县阿沛大桥到林芝县,沿川藏公路两旁修建的新村,一片连着一片,铁皮屋顶漆着各种亮丽的颜色,一改过去老式藏南地方特有的压着大大小小石块的木屋顶和纯木建筑。

  陪同我的林芝地委秘书处的小马介绍说,这些都是移民村,有工布江达县的阿沛新村、昌都三江上游天保工程移民新村、林芝县的排龙门巴民族乡新村等好几处。沿途我们看到有的正在建设中,有的已经有人入住了,而且是边建设边搬迁。

  即将“逝去”的排龙门巴民族乡

  排龙乡政府在帕龙冰川和通麦桥两地之间的一块谷地,川藏公路穿行而过,一侧山与路之间隔着江,水声轰鸣。这水是从易贡藏布、通麦河流下来的,再往下去就是帕龙藏布江了。路边有两排形式各异的木房子,有高脚干栏式的,有只用大石头架起的、石间传出潺潺水声的,有现代式平地而起的;有黄绿红色相间色彩艳丽的,也有原木色未加任何修饰的;房顶都大同小异,木板上压着石头。卫生院盖得最好,单独的小院,铁栅栏大门,房子像卫藏地区建筑,土石结构,墙的下半截是用石头砌的,铁皮房顶,天花板,前面还有两个小花坛,连乡政府都不如它“豪华”。

  我们去的那天是去年12月30日,可能因为临近元旦了,路上车少,街上人更少。好不容易找到个人正打听乡领导在哪里时,街上又冒出几个妇女和孩子,乡长丹增贡布也从远处走来。就在川藏公路边、排龙镇街上,我们与乡长聊了起来。

  丹增贡布啦介绍说,排龙是门巴民族乡,有9个村民委员会,自然村就多了。共有108户,596人,藏族和珞巴族各100人,门巴族为主,有400人。江对面山里有3个非常偏僻、几乎没有路的自然村,什么东西都靠畜驮甚至人背运进去。这里旧时称迫隆,1960年改称排龙,1987年定为排龙门巴民族乡。

  排龙乡在墨脱生态保护区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地势低、空气湿度适中。山里是森林,盛产林下经济作物。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此地多猎人,猎人只能到划定的山里去狩猎;也有农民,种青稞、麦类等,但可耕地不多。

  我们是从拉萨过来的,翻过米拉山,尤其是色齐拉山后,一路下坡,虽是冬季却满目青山,穿一件毛衣就够了,气喘得也匀了,皮肤格外滋润。大家都说,活在这里真不错。

  丹增贡布乡长告诉我们,这里正在搬迁,今年已经搬走40多户了。(难怪街上没有什么人影!)乡政府工作人员现在一分为二,一部分在离八一镇几十公里的地方,除了负责乡政府日常事务外,他们担负新村基建和已经搬过去的村民的工作,我们留下的人继续做搬迁动员及准备工作,那边加紧盖房子这边慢慢动员搬。我去看过,那边房子盖得真好,一家一个大院子,住房、厨房、畜舍、杂物间、柴禾棚……可周全呢。乡政府是两层小楼,卫生院条件比这里好得多,真有大病急病,去八一镇大医院也非常便捷。但剩下人的工作不好做,尤其是老人,他们留恋这块世代居住的、养育过他们的热土,俗话说穷家难舍。

  那为什么一定要搬到他乡异域呢?

  建在拉月大塌方地带的乡政府 

  从排龙到东久14公里地带称拉月大塌方地带,1985年帕龙冰川泥石流爆发,2000年易贡山体滑坡,都离现在的排龙乡政府不远,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

  乡长说,其实我们已经几易家园了,这地方是3年前搬来的,这之前我们乡政府驻地不在这里。帕龙冰川在我们的下游,它像一座活“火山”,想什么时候爆发泥石流就什么时候冲下山来,你们过来的时候看见的帕龙桥下的那片已长出青冈树的冲积滩,就是1985年前的乡政府所在地。现在易贡沟在我们的上游,2000年4月,易贡沟里冰川爆发,形成的堰塞湖堵了近两个月的水,最终于6月中旬垮了坝,洪水肆虐,卷走了树,卷走了山,卷走了通麦桥和旁边山上的烈士墓,幸亏洪水在山谷里我们在山腰上,虽说经济上没有遭受太大损失,但大家都一直担惊受怕,生怕灾难危及群众。我们现在乡政府所在地仍是在地壳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带,太危险了,地区政府决定让我们搬走,搬到更张那边安全多了,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是吧。周围的居民也都表示,家乡的气候、环境非常好,祖祖辈辈生产、生活在这里,无奈天灾频繁,安居不成只有迁居了。乡长丹增贡布还告诉我们说,如今易贡沟已被定为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地貌公园。

  访问排龙新村

  背井离乡,谁都会有许多的留恋,迁居异域,滋味却是酸甜苦辣。

  回拉萨的路上,我专程去了更张排龙乡新村。公路边半坡上,盖好的门巴民族乡新村,一排排,整齐划一,一家一个院,已搬来住的人家,院外柴禾码放得整整齐齐,有的旁边还拴着牛,养着鸡。院里很宽敞,房子比地高出一米左右,正面是三间大房子,最大的一间大概有40平方米,左右各一间小间,可为客厅、卧室。院子右手处是厨房,为单独的一建筑,估计有60平方米以上,有的人家把它隔为两间,一间作储藏室。所有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墙、天花板、地面、房间的隔板等,一是林区来的住惯了木房,二是防潮。自来水引进了各家各户。

  没想到我们随意走访的三家,却是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家庭。

  满怀憧景的一家  次仁央宗家是我们“闯进”的第一家。见来了不速之客,阿佳啦的手不知往哪里放,脸上却堆满了笑容。这家院子里正房和厨房夹角处又搭了一木棚,里面放满了木材和杂物。她说,她家是2000年搬来的,已是第三个年头了,家里有5口人,她们夫妻加上3个孩子,原来是雨没村人。搬到更张,政府分给每人两亩地,可是去年收成不好,可能是因为是生地的关系吧,希望过几年能好些。孩子都不大,两个已经上学了。现在养了5头牛,3口猪,日子不富裕,幸亏政府政策好,头两年给补贴,粮食、酥油什么的,按规定还可以伐几方木料。

  次仁央宗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每个房间,客厅里一组崭新的藏式柜,上面摆放着切玛、酥油花等,塑料布罩着一落经书,墙上挂着几幅唐卡,十世班禅大师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画像等。一组新沙发前放着藏式茶几,地上铺着地板革,房子里散发着松木的香气。左手一间归孩子们住,三张木制藏式床,被褥齐全。“孩子们都上学去了。”

  厨房里的柱子上系着哈达,铜水缸和水舀被擦得黄澄澄的,左手边一个大大的炊具木架,摆满了锅碗瓢勺,灶上方,房梁上还挂着几腿肉,像是在边薰边吃。阿佳啦高兴地回答着我们的提问,临了还告诉我们,刚搬上来虽说不太习惯,气候条件也差点,但很快就能适应,只要稳定了就能发展,再说这地方条件也不差,你们看自来水管,笼头一开水就流出来了,孩子上学条件也比过去好了。

  致力奔小康的一家  我们访问的第二家门口停着摩托车,男女主人都在,男主人37岁,叫尼玛次仁,藏族,老家是昌都江达县,女主人34岁,叫小红,珞巴族,搬来前就住在排龙村。尼玛次仁介绍说,我们一家5口人,两儿一女,大女儿15岁了,在上中学,小儿子7岁上小学了。这里这校条件好,老师素质也高,孩子交给他们让人放心。我们是2001年夏天搬来的。政府分给10亩地,自己又开了几亩荒地,但是去年收成不好,虽有水渠能灌溉,只是生地长不好庄稼,过几年就好了。2002年种了7亩冬小麦,希望今年收成好起来。现在有政府补贴,自己还干副业,日子过得可红火。

  你们做什么副业呢?我有一辆吉普车,可跑出租,有一辆“东风”卡车,能搞运输,还有手扶拖拉机、摩托车,这比在排龙好多了,住在大路边,运输活也好找,光副业收入一个月平均能在900元以上。我喜欢这里。男主人说着,小红又是给我们斟茶,又是拿干果给我们吃,可热情呢。

  他们的客厅里一组新式的藏柜,上面摆放有电视机、录音机、卡拉OK机,切玛、各色塑料花、像框等,墙上贴着三代领导人的画像、挂着布达拉宫等好几幅藏式画,地下铺的是地毯,四周摆放的是藏式坐垫、茶几,绕了客厅一圈,显得满当当的。院外与邻家院墙之间搭起了棚子,看得出来,那是他家的车棚之一,还兼修理厂。

  也有困苦人  我们去的第三家,是一位母亲带三个孩子,小女儿一直依偎在妈妈身旁,看样子5岁左右。她告诉我们,没搬下来时,他们住在山里,丈夫是猎人。几年前一次打猎时摔伤了头部,直到现在还是傻傻的,干不了什么活。大儿子18岁了,是个好帮手,搬来后一次他上山伐木,摔伤了腿,至今躺在床上不能动。我们看到他的大儿子斜靠在正房右边的小间里,头向外探望着,眼里充满了期望。生活的重担和遭遇的不幸,使这位阿佳啦很显苍老,家里也杂乱无章。直到走也没有见到她丈夫,也可能还在老家没搬来吧。

  我们是过路人,虽能留下一些钱,但只能是杯水车薪,同行的地委秘书科长小马说,他回去就把这家的困境反映给领导,这让我多少松了口气。

  希望现在她的儿子腿已经好了,希望她家的困难有所缓解。我为她和与她处境相同的人祈祷。

  古老的阿沛村换新颜

  之所以叫阿沛村是因为这里曾经是阿沛家族的领地,如今年过九旬的老人阿沛全国政协副主席就成长在这里。

  古老的阿沛村位于工布江达县以东10公里的一个山沟里,海拔约3400米。阿沛庄园始于吐蕃悉补野世系第九代赞普布德贡嘉时期。史书《教法广释明灯》和《工布第穆石刻碑文》等记载了止贡赞普被洛昂达孜弑害后,长子聂赤、幼子布德贡嘉(夏赤)被放逐到娘布、工布两地,茹拉杰迎回布德贡嘉,拥立为王并承嗣吐蕃赞普世系的情况。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家族的传承,至1880年该家族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并对庄园进行了改建、扩建,据说当时是很有规模的。

  1959年民主改革时,中央政府对爱国上层人士的个人财产实行赎买政策,阿沛村也在内。阿沛坚决不收这笔款,结果他为家乡修建了一架大铁桥和一座水电站,造福于当地群众,还将剩余的款项用作西藏少儿福利事业基金。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信息均不畅通,至90年代,这里生活着28户人家100多人,除了农业,还经营编织等副业,有少数人从事运输业,大部分群众生活并不富裕。

  1998年的一场大水灾将阿沛桥冲垮,后来西藏自治区拨款重修,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但由于阿沛村在山里,自然条件差,水灾频发,严重阻碍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决定将阿沛村迁至公路边。如今无论谁路过那片整齐鲜亮的新村都会为之赞叹不已:铁皮房顶漆着艳丽的天蓝色,房子外墙是花岗岩石砌就,一幢幢好不气派。那就是今天的阿沛新村。

  此行我专程驻足于此,看到部分村民正在修建新居、装修居室。有的人家门口停着装满建材的汽车、手扶拖拉机,有的门前停着自行车、摩托车,孩子们在村里嬉戏玩耍,不时还见到几只啄食的鸡和几只“闲逛”的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舒心的笑脸,一阵阵飘来的音乐,无不透着一股心底里的喜悦和满足。

  我问,前排是两层的小楼,后排为什么是平房?小马和司机师傅介绍说,盖房的资金分两块,国家给一定的补贴,个人也要拿一部分。所以那些生活相对富裕的人家在前排盖成了小楼,后排盖的平房也只是暂时的,等他们经济条件允许时再加盖、再翻新都没问题,反正地基都打好了。果然前排小楼用的石料好,很整齐,从屋内伸出的烟囱、排气管等判断,屋内装修不会差。

  村子规划得整齐,房子也都盖得漂亮,样式也新颖,仔细看去,各家门窗的样式、色彩等细微处又在说着用途、透着个性,却都同样光彩照人。

  村口一块石碑上写“阿沛新村”,村委会前飘扬着五星红旗。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