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在追逐古老民歌中绽放青春
达娃央金 索朗卓嘎


图/格玛扎西群觉提供

如果你到过西藏阿里,一定领略过并深为那片辽远大地而惊叹。如果你还没有走进阿里,那么,听一听格玛扎西群觉的扎念弹唱,随这位“90后”大学生的扎念琴探访你神往的阿里,定是不错的选择。

布达拉宫脚下,我们见到了来自阿里札达的格玛扎西群觉,清瘦利落,腼腆中透着朝气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说起扎念、碧汪和阿里民歌,他便兴致勃勃。格玛扎西群觉2020年毕业于西藏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主修藏族传统乐器扎念。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寻求铁饭碗的寻常路,毅然选择了怀抱扎念。对于亲朋的种种疑惑,格玛没有理会,与其用过多的精力去解释,不如用行动证明其意义,时间会给出最好的回答。

对家乡阿里的扎念、碧汪,格玛有着非同寻常的挚爱。他介绍说阿里扎念也叫“果沃琴”,弹拨手法独具特色,采用三连音演奏方式。阿里碧汪则模仿猫的背影而制作,形体妙丽,与扎达县托林寺和古格王宫遗址中壁画上仙女们的手持乐器很相似,是拉弦乐器,配有琴弓,音色优美独特,在底雅、玛阳、楚鲁松杰等地广为流行。“阿里扎念、碧汪弹唱起来非常美”,这是格玛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扎念在梵语中被称为“丹不热”(为波斯语的借词),藏语称为“举芒”(多弦之意),阿里人称为“古布”或“归布”(含有未驯化或个性强悍的含义)。公元17世纪,丹不热流传到日喀则等地后,由卡尔巴宫廷歌舞乐队的藏巴• 第司命名为“扎念”。扎念为藏语译音,扎意为“音“,念意为“悦耳”,扎念即“悦耳之音”。自此,曾伴西藏音乐发展历史走过漫长岁月的这种弹拨乐器,终于有了藏语名称,其构造和演奏技法也在流传弹唱中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扎念经西藏逐渐流传到了现在的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在环喜马拉雅山脉的拉达克、不丹等地也都流传有形状各异的扎念。

西藏大学教授觉嘎在《藏族传统乐器——扎念》一文中指出,扎念风格流派的形成是以扎念流传地的当地歌舞音乐风格为前提的,按照地理区划和不同地区音乐及歌舞风格的不同,主要分为阿里风格、定日风格、拉孜风格、拉萨风格、工布风格、安多风格和芒康风格等七种。其中,阿里扎念历史最悠久,也最为引人关注。阿里风格是指以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一带为典型的民间弹唱和民间歌舞伴奏的风格,在底雅、楚鲁松杰、萨让、香孜、卡孜波林等地都有流传。 阿里扎念大多体积娇小,音色相对尖细,三联音较多。传到卫藏一带后,扎念体积变得较大,音色也相对变得低沉。到了18世纪,扎念和藏戏相结合,成了藏戏表演不可缺少的乐器。

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阿里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作了优秀的扎念、碧汪歌曲,他们如同耀眼的星星点缀着阿里文化艺术星空,讲述着古象雄独特的民风。这些古老的歌曲触动和吸引着年轻的格玛,这些年他利用暑假拜访了20多名札达民间艺人,学习阿里扎念弹唱,收集家乡民歌,一共收集了100多首歌曲,绝大多数为扎念弹唱。

镶有松石之戒 ,不幸丢在他乡,戒指不在身上,方觉松石珍贵……
此山种下细柳,可惜不曾结果,小鸟与之无缘 ,落在毒刺枝头。

——格玛收集的阿里民歌 《须弥山》

扎念对于格玛,就像藏族人生活中的甜茶,是份牵挂,是份依恋。这些年,他一直在学习领会不同的扎念风格,每种风格都有其较为鲜明的特色,但他仍然深爱阿里扎念,这不仅是因为他要续写家中三代弹唱阿里扎念的历史,更因为他时常被扎念这种藏族古老的弹唱表达方式所折服,希望有更多的人欣赏到、聆听到阿里扎念和碧汪迷人的声音。

在深入札达各地的过程中,格玛不断领略着扎念弹唱的魅力,扎念民间歌曲歌词丰富多彩,涵盖内容广泛,通过谱曲记录歌曲,是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但由于各村间相距甚远,同一首民歌在不同的村子有着不同的曲调,加大了谱曲记录的难度。通过走访格玛发现,一部分民歌节奏比较复杂,使用谱子记录,弹唱出的效果往往不尽人如意。所以,格玛在请教很多西藏自治区内,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前辈们的同时,也在寻求、思考这类节奏民歌的谱曲法。

除了歌曲,他还收集到了很多民间关于阿里扎念的传说。在遥远的阿里地方,一群刚忙完农活的人们席地而坐,谈天说地,用最原始的方法消除疲劳。一位农夫身边刚好斜躺着一根树干,树根较粗,树枝纤细,历经风吹日晒,树干中空。谈笑间,他用手敲了敲,树干发出清脆的声音,这声音犹如一面钟,敲醒了沉睡于农夫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痴迷,令他惊喜。之后,他陶醉于对树桩的研究,在对形状、手法、音色等有了初步的设想后,他将树桩打造成了最初的扎念。慢慢地,扎念得到普及,人们手持扎念琴,边弹边唱,歌唱家乡的美丽、劳作的艰辛、生活的苦乐。千百年来扎念陪伴着阿里农牧民,见证着历史岁月的变迁。

留住民歌,使之不断得以传唱,是格玛最大的心愿。现在格玛也常在抖音上发扎念弹唱,有近2000个粉丝,有很多人在支持他、鼓励他。和其他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一样,他也喜欢唱流行音乐,但流行歌曲给他的快乐远不及扎念弹唱。只要弹起扎念,心中所有的烦恼统统烟消云散,扎念已经成为格玛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笑着说,一天不碰扎念,心里就会空落落的,睡觉都不踏实。

说起和扎念琴最初的缘,除了他的父老乡亲,不得不提音乐教师洛桑次仁。格玛还在上高中时,洛桑次仁对学生们讲,西藏是歌舞的海洋,各地民歌又是一部风格迥异、绚丽多彩的画卷,他希望学生们暑假期间留心收集各自家乡的歌曲。洛桑次仁没有想到,当时自己平常的一番话,却改变了格玛的人生道路。为完成这个作业,格玛走近了阿里扎念,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扎念,恋上扎念。七八年过去了,格玛还在这条路上坚持着,洛桑次仁常常鼓励他。遇到不顺时,格玛也会给老师打电话倾诉,老师约他爬山、游泳,排解他心中的烦恼,告诉他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只要心中有一盏明灯,前方再迷茫,未来仍会照亮。西藏著名作曲家边诺也时常向格玛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帮助格玛分析在音乐传承、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疑难点。

格玛的性格有些腼腆,但在学习这件事上相当落落大方。这些年,他先后拜洛桑次仁老师、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德西美朵、拉萨扎念传承人扎西多吉、云南香格里拉弦子非遗传承人尼玛此里、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扎念演奏家达瓦次仁等学习扎念各种弹唱技能,“厚着脸皮求教”是格玛的坚持。老师们的谦逊宽容和鼓励肯定,就像一股股力量注入格玛的生命中,坚定了他的扎念之路。

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常在乡间牧区长途跋涉,围着农牧民学唱歌曲、记录歌曲,乐此不彼。有人误解,也有人不屑一顾,更有人嘲讽。老人摇头,不找个好工作,偏偏干这种没头没脑的活儿。同龄人无法理解他的选择,觉得他离时代越来越远。甚至有人讥讽称他根本学不会当地风格的弹唱法,不情愿向他讲述、为他唱歌。阿里地域广阔,乡与乡之间需要骑马走一天。在人员稀少的地方独自一人开车,又没有信号,无奈在野外过一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格玛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说,我的这份努力,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我的精神是丰足的。有人说我没有眼光,但我却望见了阿里扎念美好的未来,并且深信不疑。

现在格玛的个人阿里扎念“果沃琴”原生态民歌专辑即将发行,第一张专辑收录了九首阿里札达歌曲,包含了扎念独奏、民歌合唱、扎念及碧汪合弹等各种风格。他对这张专辑充满期待,也格外谨慎。当问起专辑正式发行后,第一份将送给谁时,格玛不假思索地说,献给我阿里的父老乡亲们。说完这句话他羞涩地笑了。在他学习阿里扎念、碧汪及收集民歌的过程中,民间艺人、故乡父老们不厌其烦,在劳作的间隙,为他放声歌唱,帮助他圆梦。

格玛录制的扎念歌曲及其他民歌保留了阿里札达县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特色,后期没有进行技术处理。他将U盘里的歌放给阿爸和乡亲们听,那些曾经不理解他的乡亲们,听着他的扎念和民歌,不禁跳了起来,笑容在他们脸上荡漾。年长者点头直喊:“就是这个味儿!”只要格玛回家,几乎全村人都会围成圈,随着他的扎念和歌声起舞。晒太阳的老人,见到格玛的第一句话就是:“格玛,唱首歌吧!”

格玛曾经听妈妈说起有一位脑子里装满民歌的老爷爷,格玛悄悄搭车去找他,从家跟到地里,再从地里跟回老爷爷家。但无论格玛怎么恳求,老爷爷只一句话:时间太久,我记不得了。格玛听说老爷爷喜欢喝酒,于是买了十瓶啤酒。老爷爷摇摇头,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啊,我喝了也没歌给你唱,即使唱了我也唱不全了。格玛就给老人倒酒,说唱不全也没关系。喝完几杯,老爷爷很不解地问,你要拿这些歌做什么?格玛告诉老爷爷,他要记录下家乡这些美妙的歌曲,向更多的人介绍阿里民歌,让世世代代的人都会唱阿里民歌。老爷爷几杯下肚,果然就唱了起来,格玛认真地记下每一句歌词,欣喜若狂。格玛一边给老爷爷敬酒,一边记录着,两个多小时后,格玛终于把这首欢聚时刻的吉祥歌曲记录完整。回到家,唱给阿妈听,阿妈不禁点头:就是它,就是它!自此,每逢村里有喜事,大家会请格玛唱这首歌。喜事因为这首古老的吉祥之歌而格外庄重喜庆。
第三支舞在地界跳,要跳给玛如色羌,要跳在玉石上,要跳出我心仪的舞蹈……

——格玛收集的阿里札达民歌《心仪的舞蹈》

如今,格玛还在继续学习扎念的各种弹唱方法,他没有等待机会,而是在创造机会,为阿里扎念,也为自己年轻的梦想。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