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敦煌吐蕃壁画

敦煌吐蕃壁画指唐建中二年(781年)至大中二年(848年)间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在莫高窟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创作的壁画。吐蕃自7 世纪初正式从尼泊尔、印度和唐朝大规模引进佛教后,予以大力扶持,到墀松德赞时期进一步提升佛教的地位,实行七户养僧制,使佛教在吐蕃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唐建中二年(781年)吐蕃占领敦煌后,也在这一地区弘扬佛教,广建寺院,缮写翻译佛经,建立佛学闻思修制度,在莫高窟和榆林窟绘制佛教壁画,使敦煌成为吐蕃东北部的一大佛教文化中心。敦煌莫高窟现存吐蕃时期洞窟44 个,其中112、158、159、231、237、359、360 和361 等窟壁画为吐蕃时期的代表作。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唐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又称为中唐壁画。

◎敦煌莫高窟159窟壁画《维摩诘经变局部·吐蕃赞普》

敦煌吐蕃壁画在继承盛唐经变题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阿育王造塔》、《犍陀罗双身像》、《尼婆罗火池》、《南天竺弥勒像》、《指日月像》、《牛头山》、《圣者刘萨诃(河)》、《于阗国舍利佛》和《毗沙天门决海》等37 铺成组的瑞像图。还出现了描写吐蕃风情题材的画面。159 窟《维摩诘经变局部·吐蕃赞普》为其中的代表作,吐蕃赞普结朝霞冠于帽首,着翻领大袍,足著皮靴,在群臣宫娥的簇拥下款款行进,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吐蕃时期出行和装束的面貌,是研究这一时期吐蕃服饰文化重要的直观材料。

敦煌吐蕃壁画在构图上对盛唐时期的构图风格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将一壁一铺大型经变的构图发展为一壁多铺的形式,在每壁五分之二壁画画屏风,在屏风内画上部经变各品和比喻故事。构图讲究对称和协调,人物构置有条不紊。如159 窟北壁东侧的《报恩经变·舞乐》充分体现出吐蕃时期壁画构图的对称和协调。两组舞乐分布在宝池两边平台上,乐队16 人,左右各构图8 人。右边8 人分别演奏羯鼓、腰鼓、毛筼鼓、横笛、琵琶和柏板,左边8 人分别演奏秦饶、柏板、横笛、筚篥、笙、竖笛和排箫,两位舞伎,持巾于台中起舞,整个画面工整对称,和谐完美。

◎敦煌莫高窟112窟中的壁画《观无量寿经变》。

中唐壁画的技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画风细腻,用笔精致,人物造型十分优美。112 窟的《观无量寿经变》、《金刚经变》,159 窟的《文殊变》、《普贤变》等壁画都是此时期的代表佳作。尤其是112 窟《观无量寿经变》高部中的伎乐飞天反弹琵琶造型匠心独运,不仅是此时期壁画中的杰作,也是整个敦煌壁画人物造型中的代表。色彩大都以青绿和土色为基础,赋色大多用红赭,与盛唐壁画用色相比,更加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画面清丽明快,富有高原气息。

敦煌吐蕃壁画在敦煌壁画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盛唐和晚唐敦煌画的接续点,是在吸收盛唐壁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新的构图形式、题材、人物造型和色彩等都对晚唐敦煌壁画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唐壁画除156 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等在部分题材上有变化外,大多数壁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乃至于人物造型都是吐蕃占领时期壁画的延续和承袭。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