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藏事宝典

  拉萨尼姑庙

  在拉萨市区内,位于林廓南路中段。始建于明代,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创建人为宗喀巴的弟子贵觉多旦。当年修建寺庙时,面积较小,仅一层,有8 根柱子。其北间即是当年松赞干布的度经坑,南间供奉用黑石雕刻而成的松赞干布像及生前用过的一个假面具,还供有无量寿佛、莲花生、多杰朗觉等泥塑佛像,寺旁建造8个以红土为奠基的手摇玛尼筒。当时寺里尼姑不到10 人。此后,喇嘛帕崩卡将此寺扩建,增高至两层,有16 根柱子,并修有门廊,开有天窗。天窗四面全是壁画,中为宗喀巴,头戴黄色尖顶帽,双手结转法轮印,从双手生出两朵莲花,花朵开在两肩上;两侧为其弟子甲央卓玛、林圣赤惠、东巴卓玛、门拉及帕崩卡像。1982 年政府拨款修复,仍保持两层建筑。尼姑庙坐北朝南,设有经堂、尼姑宿舍、尼姑厨房。经堂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像和从外地寺庙收藏的唐卡。尼姑庙现有尼姑数十人,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

  藏族禁忌与注意事项

  藏族人见面称呼时,忌直呼其名,要加敬称,以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名字后要加“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应先用无名指蘸一点儿酒弹向天空,连续三次,以示祭天、祭地和祭祖先,而后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喝三次,第四次添满时需喝干一杯。客人进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至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座时,要盘腿端坐;接受礼品时,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吃饭时讲究食不能满口,嚼不能出声,喝不能作响,拣食不越盘。藏族禁食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肉。出于宗教信仰,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藏语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该派为后弘期最先创立的重要宗派,重视一切佛教经论,对藏传佛教影响甚大。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时期从印度迎请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982—1055 年)。阿底峡应西藏阿里古格王益希沃之请,于1042 年来到阿里,1045 年来到卫藏,在桑耶、拉萨、叶巴、聂塘等地弘法十年。针对当时西藏佛教界的混乱局面,撰《菩提道炬论》,在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底峡的三大弟子之一的仲敦巴·杰哇窘乃(1005—1064 年)于1056 年创建了热振寺(位于今拉萨市林周县境内),正式开创出噶当派,噶当派就是以热振寺为根本寺院逐步发展起来的。仲敦巴出生在堆隆(今堆隆德庆县),幼年学习藏文,后来迁居到康区。曾拜赛尊为师,后来听说阿底峡到了阿里,就表示要去阿里向阿底峡学习,赛尊也很同意。仲敦巴从1045 年初迎请阿底峡,直至1054 年阿底峡圆寂,他一直追随着尊者,在阿底峡诸弟子中以他年岁最长,所学最多。仲敦巴一生没有受过比丘戒,但他在建立热振寺以后,直到1064 年去世为止的八、九年当中,一直以讲经授徒为业。在仲敦巴的弟子当中最著名的有三人:一个是博多哇( 本名仁赛,1031 ~ 1105),一个是京俄哇(本名楚臣拔,1038 ~ 1103),一个是普穷哇( 本名宣奴坚赞,1031 ~ 1106)。这三个人中,博多哇和京俄哇两人分别收徒传教,从这两个人发展成为噶当派的两个支派,即教典派和教授派。
  噶当派在藏传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派。它以显宗为主。显宗是相对密宗而言的,显宗为哲理,指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噶当派主张显、密二宗不应相互攻击,应相互补充。它对修习次弟的主张是:先显后密。以较为重视学习佛教经典而得名。噶当派所传的密法,以属于四部怛特罗中的第三部即瑜伽部的《真实摄经》为主。噶当派系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宗派,由于自阿底峡入藏后,大力整顿原有的佛教,使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故此派对藏传佛教其他宗派都有重大影响。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并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予噶当派。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勒父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公元15 世纪黄教( 格鲁派) 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藏区社会了。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子刊

主办:中国西藏杂志社  编辑出版:中国西藏杂志社

地址:中国 北京 府右街135号   邮政编码:100031

中文部:010-58336050/58336082/58335511/58335518

藏文部:010-59512450/58335517/58336006

英文部:010-58336070/58335683

版权所有 中国西藏杂志社 京ICP备17049894号

E-mail:zgxizang@163.com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网站内容